徐州市淮海国际港区留新镇马楼小学、太平小学学生进行篮球训练。 李海燕 摄
云南昆明市初中学生龙龙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几个社区小伙伴一起锻炼身体——跳绳、踢足球、打游戏等。这已经成为龙龙和小伙伴们的日常,而龙龙的父亲也欣喜地发现,进入第一个生长突增期的龙龙变得更加强壮,体力明显比以前更好。
近日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还存在学生视力较差、近视率高、肥胖等问题,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由2014年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时的“反弹”转为“全面好转”,30余年来持续下滑的学生体质素质迎来了拐点。
考试评价成为提高学生体质的杠杆
2019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民委、科技部、财政部部署开展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介绍,本次调查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93个城市1258所学校开展,调查范围覆盖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调查内容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四个方面24项指标。对体检样本中的四年级以上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按城市、农村、男女分类,每岁设一个年龄段。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或达到优秀率逐步提高,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改善,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学生柔韧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得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优化提高。
初中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最为显著,这是体育中考带来的变化。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聂振新对此感触颇深:“2019年底,云南省发文,将体育中考分数线提高到100分,这再次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校长、家长重视了,学生练起来了,老师忙起来了,校园热闹起来了,体育培训机构火起来了。”聂振新说,“我女儿今年读初二,回家就锻炼,假期都是跳绳、跑步报到。”
近年来,各地纷纷通过中考体育提高学生体质,2020年以来,大部分省份均提高了中考体育分数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
校园足球等体育特色学校作出巨大贡献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显示,校园足球等体育主题学校建设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校园足球主题学校学生体质达标率为29.2%,高于非校园足球主题学校的22.3%。
在河南省校园足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河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原处长郭炜炜看来,校园足球促进了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020年10月,在全国高中男子足球锦标赛上,代表河南参赛的郑州九中、河南省实验中学和郑州二中分别获得冠亚季军,他们的出色表现被业界誉为校园足球的“河南现象”。近年来,河南省校园足球以育人为本、以普及为重点,以“教得起、练得起、打得起”为抓手,五年多来,已建成2218所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打造4个国家级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9个试点区县、5个全明星训练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遍地开花。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扩大了足球人口,体教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广。
河南省教育厅巡视员李金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几年来,我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少大中小学开设了篮球、排球、武术、游泳等特色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局面,学生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也明显提升。
河南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推进校园体育改革的例子,只是全国校园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几年,我国校园足球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有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万多所,若以一所学校1000名学生、每所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计算,校园足球人口将超过3000万人。这不仅创造了世界足球史上的奇迹,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校园体育的发展。现在校园里不仅有校园足球,还有校园篮球、校园网球、校园武术、校园排球、校园冰雪运动等等体育中考篮球多大,不仅让学生享受到运动的乐趣,更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区合作才能关掉“黄灯”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突出,青少年近视、肥胖现象突出、大学生体质素质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说。
与2014年相比,2019年,19至22岁大学生体质多项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男生和女生的握力、立定跳远、50米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代表耐力项目的1000米和800米成绩,男生和女生分别下降了12.37秒和9.56秒。大学生体质已亮起“黄灯”。
马军说,与中小学每周有固定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如健美操)相比,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保障难度更大,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在高三之后就不再上体育课,也没有晨练和定期的体育比赛。马军强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值得更多关注,需要采取更多强制性措施,确保大学生能够持续参加体育锻炼。”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海元认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他指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养成每日运动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大学是人生中集中学习的最后阶段,如果这期间体育教育不达标,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那么在步入社会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掌握技能、养成习惯都会更加困难。”
中国教育科学院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吴建表示,视力低下、近视率居高不下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体育中考篮球多大,肥胖率持续上升,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青少年体质的瓶颈。他强调:“青少年体质下降是世界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
没有强健的体魄,何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我们欣喜地看到,为提高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措施,从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到具体落实,规划了“路线图”,设计了“建设方案”,并取得了切实的成效。
以学生视力控制为例,2018年8月体育中考篮球多大,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印发三年来,各地多措并举,重点针对影响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关键因素。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下降3.4个百分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9年有所上升,但仍比2018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近视防控总体成效初步显现。
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体育传统,形成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清华的操场就是清华的教室”。多年来,清华大学建立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体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如何助力“双减”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训练负担的意见》。新学期开学,家长可以选择让孩子接受学校提供的课外服务,时间到下午五点半。体育、艺术、科技活动将是学校提供的课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内专家表示,“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体育绝对是利好,因为这确实给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双减”下学校体育该如何推进?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说:“‘双减’政策下,体育课是必须加的,无论是课时还是运动强度。因为学生作息时间固定,精力有限,所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时间。但如果学业负担不能减轻,加体育课就很难。”
江苏省西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鹏认为,如果学生每天没有一节体育课、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西山高级中学提出的培养终身运动员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我们学校有的学生选择游泳,有的学生选择瑜伽,他们每周不仅有四节专业课,还有课内体育活动,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一共23种。”唐江鹏说。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最近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意见》,都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不仅要让学生承担起健康第一的责任,社会、学校、家庭也要真正把‘健康第一’摆在教育教学、家庭、社会活动中十分突出、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中华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王登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