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两周前,国内知名篮球青训博主“别跑刚北住”来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在一周的时间里,参观了贝尔格莱德红星篮球学院,观看了篮球冠军联赛和ABA(亚得里亚海联赛)的比赛,观摩了红星各级梯队的训练,感触颇深。
于是我们邀请他写一篇长文,讲讲他最直接的感受。
从塞尔维亚回来几天后,想了想觉得应该写这篇文章,因为第一时刻升起的感受往往是最真实的,产生的想法也是最直观的。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青少年篮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做些什么。篮球世界杯之后,我更加想知道答案,而这次塞尔维亚之行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
塞尔维亚观察评论
这次塞尔维亚之行给我影响很深。
我从未想过,塞尔维亚篮球训练会如此“轻松”:从U11到成年队,大部分球员每天只训练两次,每次训练1到2个小时。当然,在跨组训练时,我也看到一些球员一天训练三次。但总体来说,塞尔维亚篮球坚持的训练模式是“每天训练两次,每次训练2小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训练真的很轻松,因为训练时间虽然短,但训练强度却非常大。2个小时的训练,都是实战为主,模拟比赛。无论是个人训练、半转换训练,还是全队5人战术训练,队员们都在模拟场上真实比赛的强度。除了少数调整时间,整堂训练的内容非常紧凑。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塞尔维亚的训练水平有多高。他们的教练非常能干,表现力很强,在2个小时的训练中不停地讲话,不断给队员示范、纠正错误,能稳稳地把控训练的长度和节奏。队员们在训练过程中也斗志昂扬,对每一球都全力以赴。在场边,我们时常感叹红星队的训练氛围,真的太棒了。
不过,这次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对运动伤害的控制,我看到的球队几乎没有人脚部受伤或者肌肉贴胶带,一支球队有15到16名球员,最多只有两名球员在坐着观看训练时受伤,很多球队的受伤率低于20%,可见他们对伤害的控制有多好。
我们在红星篮球学院也看到,他们的学生上课很认真。除了训练,我们还参观了红星篮球学院的教学区,学生们每天要上6到8节课,白天训练缺课,晚上还要补课,课程涵盖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院甚至要求学生学习德语、英语或西班牙语。
当然,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他们也会教学生体育专业知识、正确的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以至于FMP(塞尔维亚联赛球队)的体能教练告诉我们,这里的球员从很小就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到18岁,他们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训练细节。到了这个年龄的专业队,他只需要在训练时给球员布置任务,球员们自己就会用标准的技术动作完成训练,他不需要花时间给球员做示范。
另外塞尔维亚的青少年比赛确实很多,我们这次看了塞尔维亚U12到U18的所有比赛,每周都有这样的比赛,可以想象他们一年能打多少场比赛。
看完这些,感觉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中国青少年篮球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对比一下,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从差异的角度看问题
塞尔维亚的青少年比赛从U12到U18都不间断,而我们的青少年比赛则存在明显的空白,由于种种原因,国内U13到U15比赛少,选手少,造成了我们人才培养不连续的问题。
至于训练质量,塞尔维亚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各年龄段的训练,伤病控制得非常好。而我们国家,存在着随意进行体能训练、力量训练的情况,青少年队的伤病控制并不理想,甚至有年轻球员从U12开始就出现膝盖伤病。如此多的伤病对球员的发展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CBA球员如此“脆弱”、伤病如此多的原因。
对比教练员素质,塞尔维亚教练员都是全能型教练员,不仅能临场指挥、安排训练、拟定战术、进行体能训练,还能做个人技术训练。我们国内的教练员,3到4个人一个教练组,可能功能都没有他们教练员多,更别说专业能力了。教练水平低,训练水平自然就低,训练水平低就没有好的竞技水平,这也造成了我们青少年篮球水平低的问题。
相较于体育教育,塞尔维亚非常重视球员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我国的体校、高校、青训只注重培养运动员,不注重文化学习,不注重给运动员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导致体育人才素质不高,进而导致我国篮球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又会问,为什么我们体教融合搞了这么久成人篮球培训班,管理与运营分开搞了这么久,为什么还会有这些问题?
这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从现象到本质
1、国内青少年篮球为何存在人员、赛事的缺口?
这个问题很无奈,我们普通学生读完小学之后,从初中开始学业压力急剧增加,大部分家庭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进入备战高考的快车道,因此国内13到18岁的学生学业压力很大,曾经参加过迷你篮球的球员大多在进入初中之后,很难有时间参加篮球训练和比赛。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年龄段的比赛、球队、球员的急剧减少,因为很难组织大量的球员和球队去比赛。
目前国内U13到U15篮球赛事仅有深圳篮球公司和中体协全国初中联赛承办的U系列赛。但参加这些比赛的球员基本都是来自专业体校和校园篮球队的球员,选择篮球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且参加这些比赛有一定的门槛,进不了校队、没有资格参加U系列赛的球员很难进入。因此从U13年龄段开始,国内就很难看到普通业余青少年球员的身影。
从这个角度看,以前网上有文章说中国篮球人口稀少,基数小。这不无道理,因为以前打未成年篮球的人有几十万、几百万人,到了U13就只剩下几万人了。你培养出来的小球员难以为继,不就是因为基数小吗?
2、为什么国内会出现这种乱练体能、乱练力量的现象?为什么年轻球员很少受伤?
在国内体坛,运动员被迫拉伸体能、乱练力量的情况比比皆是。首先,我国的运动训练理念一直是“三从一主”,具体就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训练量”。这个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现在国内30岁以上的教练员、管理人员都是这个理念培养出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日常的训练和管理中,自然也会受到这个理念的影响。
其次,成绩导向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内容,无论是校园篮球、小篮球还是青训,一切都以成绩为导向,青少年篮球最容易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比别人多练、比别人努力练。
你一天训练两次,我一天训练三次,你挑30公斤,我挑60公斤,你跑3000米,我跑5000米,这种攀比在青少年篮球中很常见。如果有教练反对这样的训练,对方很可能就会碾压你,你的上级也会认为你不适合带队,让你走人。
在目前的情况下,像塞尔维亚那样一天训练两次,每次训练1到2个小时,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观念和成绩导向主导了国内青少年的训练内容,逼着你滚蛋。
不惜一切代价进行高强度训练的后果就是伤病。一般来说,一支运动队的伤病率应该控制在30%(塞尔维亚大部分球队都能控制在20%以下),年轻球员出现疲劳伤病和膝盖、腰部、脚踝、肘部等严重伤病的几率应该比较低。但我们国家有多少支球队能把伤病率控制在30%?又有多少球员在18岁之前就遭遇过疲劳伤病和十字韧带撕裂等严重伤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攀比现象在小篮球中蔓延,因为体能训练和力量训练在小篮球中更有效。小篮球圈甚至流传着一句话,“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应该练好体能和力量。”所以你会看到,有些地方,10到12岁的孩子就开始翻轮胎,开始每周训练9到10次,开始长跑。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有些小球员12岁就开始膝盖受伤呢?就是因为训练不规律,运动强度大。
3. 教练的专业水平为什么这么低?
看完上面写的,相信很多人都会问,那训练量大的话,只要教练把控好训练内容,不就还能避免球员的伤病和球队战斗力的减弱吗?
但问题是我们的教练不像塞尔维亚教练那么全能,水平也没有那么高。
我们国家的教练员绝大多数都是运动员出身,我国运动员的特点就是文化层次低、专业水平低,由运动员转为教练员之后,大部分教练员只能用自己实践过的旧方法去教学生。
当然,很多人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水平不够,想要学习,但当开始看书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缺乏学习能力和理论知识成人篮球培训班,无法理解更高级的专业内容。而且他们大多不懂外语,无法接触到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和理论书籍,因此无法全面、快速地提升自己。
所以,我们国家的很多教练都是“瘸子教练”,对某些科目很偏,只能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提高专业水平,不像塞尔维亚教练那样全能。
这次塞尔维亚之行让我意识到教练员培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养一名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至少需要10到8年的时间。这次见到的马尔科和博扬,在刚开始当教练时,他们的专业知识就非常强,即便如此,他们也花了10多年的时间才培养到现在的水平。我们国内的教练员起点低,学科专业性也比较偏,培养的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拥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呢?
4、为什么国家体育教育与人才素质存在脱节?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为什么我们的运动员会脱离体育教育呢,这又是一个老问题。
我们又回到问题的本源,我们为什么要运动?如果你问球员和家长这个问题,我相信答案只有两个:打职业和上大学!
毫无疑问,我们国内的大多数球员打篮球,要么是为了打职业篮球,要么就是为了通过体育考上大学。但是,职业篮球的名额、运动员等级证书、高水平运动队的名额都是有限的,竞争者更是数不胜数。所以,为了进入职业球队、为了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为了考上大学,你必须努力竞争,你必须疯狂竞争。学校也必须疯狂竞争,以提高录取率、招收学生、取得好成绩。
因此,大量U13至U18体校学生、校园运动队每天要进行3至4次训练,每天训练时间长达6至8个小时,还要时不时进行体能、力量的拉伸,这样,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训练上。
所以不要被我们现在俱乐部、学校的很多宣传所欺骗,说体教结合,学生边玩边学。但是,每天6到8个小时的训练,一天只能上4到5节课,训练完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作业根本写不出来。这种上课和没上课又有多大区别呢?
可以说,虽然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呼吁体教融合,但是我们培养出来的球员文化水平并不高。
那么国内有没有上过学、练过体育、读过体育专业的尖子生呢?其实是有的。但是这些学生要么是被淘汰的体育生,要么是学习不太好但又想用低录取分数线读体育专业的普通学生,都存在专业水平不高或者根本没接触过体育的问题。这样的学生上大学只学理论,实践内容很少,仅靠3年体育理论教育和1年实习,怎么能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呢?所以现在国内就存在练体育的人不学体育,学体育的人不练体育的现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体育教育的现状是,既培养不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也培养不出高水平的教练员,更谈不上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
所以,你明白了吗?我们篮球成绩不好的确是因为训练不好,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上,我们目前的体制有问题,就算能很快解决训练问题,也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中国篮球要想真正发展,真的需要大手术。
去哪儿
大手术不容易,我们篮球领域有很多问题很难解决,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很难理清,不是你写个文件,改个章程就能改变局面的,因为在现行体制下,我们很难达成共识,你怎么推动行业里新的东西、新概念?
幸好,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从其他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想要实现旧体制的突破,首先要培育人才。通过人才的更新,慢慢改变行业内的观念,直到行业内形成新的共识,最终才能形成合力,迎来快速发展。
而这也正是中国篮球现在所缺少的。那么,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呢?很显然,我们要认真培养篮球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开辟专业人才培养的渠道。
当然,以目前国内的篮球环境来看,我们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为校园篮球、青训、体校培养的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运动员,高校体育专业很难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要打破现状,必须在U12到U18年龄段构建一条可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和良好专业知识的运动员或高中生的人才通道。
在国内我找过有这种功能的人才频道,发现其实跟东莞篮球学校、阜新篮球学校之类的专业篮球学校差不多。
这种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只要集中一定的资源,找准定位,稳住理念,就能像红星学院一样,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既有文化层次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解决国内U12到U15人才培养不连续、球员没比赛可打的问题,让国内U12到U18篮球训练得以持续。
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开展篮球学校专业人才成人培训,与高校体育专业开展合作,开辟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通道。
但东莞篮球学校和阜新篮球学校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这两所学校之所以没有那么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走的是传统体校的老路成人篮球培训班,只培养运动员,却不注重培养球员的文化知识,更不注重培养专业知识。因此,他们的学生和传统体校的学生没有太大区别,自然也不受家长和学校的青睐。因此,他们逐渐被校园篮球和投入更大的体校所挤占。
所以,未来如果要走这条路,无论是改造传统体校,还是建设民办篮球学校,都要做好定位,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运动员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或者同时培养体育相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完成后,积极向行业各个领域输送,形成培训与就业的闭环。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可以通过人才的更新来慢慢影响环境。提高各类人才的素质,让更多的人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拥有先进的理念,这才是我们中国篮球发展的路。
部分图片来自:全体育、别跑钢贝珠、麦随风